寻丹霞红脉基因・传绿韵生态薪火:福州大学实践队赴泰宁践行青春使命

为探寻红色文化与绿色生态的共生之道,福州大学“寻丹霞红脉基因・传绿韵生态薪火”生态文明研究生实践队于7月21日至23日走进福建泰宁,通过座谈研讨、实地走访、政策宣讲等多元形式,在这片红绿交融的土地上深化实践,以青春之力赋能乡村振兴、传承红色基因、守护生态底色。

校地协同谋发展,共绘乡村振兴新图景

实践队以政策解读与实地调研为抓手,深度探索泰宁乡村振兴的创新路径。

在与泰宁县农业农村局开展座谈中,围绕“全域旅游驱动城乡协同发展”主题,了解当地依托丹霞地貌、古村古镇、红色文化等资源,推动基础设施升级与产业融合的实践经验。双方就“生态+产业”融合模式展开深入探讨,针对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农村垃圾分类、水资源保护等痛点问题,共同研析技术应用与政策落地的可行方案,为泰宁“生态立县、旅游兴县”战略注入智力支持。

实践队也与新桥乡人民政府举行了座谈会,会议旨在搭建校地沟通桥梁,深化双方在红色文化传承与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合作,为推动新桥乡高质量发展凝聚智慧力量,让纸上蓝图转化为实践成果,共同为新桥乡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实践队走进泰宁古城,化身“政策宣传员”,向商户、居民及游客普及福建省学生资助政策,用通俗语言解读补助范围、申请流程等细节,让“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困难失学”的承诺落到实处,让政策温情浸润民心。

踏访红脉忆初心,传承革命精神续华章

在泰宁的红色沃土上,实践队循着历史足迹,感悟革命精神的时代传承。

岭下村的深情嘱托:探访“一杯米酒的老区情”主题展厅,重温1999年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习近平同志对老游击队员黄炳茂提出的“三个不要忘记”嘱托,在初心公园和“三个不要忘记”主题展馆中,见证岭下村在党建引领下富民增收的发展成果,深刻理解革命老区振兴的时代意义。

大田乡的少年壮志:走进“中央少年红军文旅小镇”,参观少年红军展览馆、苏区少年先锋队主题展厅等,学习“建黎泰模范少年先锋师”和“少共国际师”的英勇事迹。平均年龄仅16岁的少年红军冲锋陷阵的故事,让队员们深切感悟“人小志大、敢为人先”的革命豪情。

红军街的历史回响:踏入红军街,在明清古巷中追寻1933年朱德、周恩来指挥东方军作战的历史记忆,在中国工农红军东方军陈列馆中,重温东方军入闽作战、扩大中央苏区的光辉历程,坚定赓续红军精神的信念。

新桥乡的峥嵘岁月:走访新桥乡大源村红十三师战地指挥部旧址,通过斑驳的墙壁、生锈的电台等实物,感受革命先辈浴血奋战的峥嵘岁月,让红色基因融入青春血脉。

守护绿韵践使命,筑牢生态保护屏障

实践队将专业所长与生态保护实践结合,推动绿色理念落地生根。

科学调研助治理:与泰宁县生态环境局座谈中,了解当地生态流域规划及污水处理“全覆盖、可追溯”的管理措施,随后赴泰宁溪开展现场水质检测,测量溶解氧、pH值、氨氮等指标,用数据为生态保护提供支撑。

生态新程筑金山:在大田乡开展污水核查,巡查排放口、管道铺设及处理终端运行情况,发现当地污水排放均达标,垃圾分类设施完善,为乡村生态治理提供了“大田经验”。

环保宣讲入人心:在红军街,队员们结合专业知识分发环保手册,向居民与游客讲解垃圾分类、节约用水、丹霞地貌保护等知识,呼吁从“随手关灯”“不乱扔垃圾”等小事做起,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红脉深处扎根生长。

此次泰宁之行,实践队以脚步丈量大地,用行动诠释担当。从乡村振兴的协同探索,到红色基因的赓续传承,再到生态保护的躬身实践,队员们在红绿交融中深化了对“红脉基因”与“绿韵生态”的理解,未来将持续以青春之力,为革命老区的振兴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作者:陈宇晴、王章翟、朱彧、王阳、王仲、林曼晨、贺佳辉、廖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