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学院三下乡走进石围古村 体验草扇草龙技艺探访仫佬文化根脉

7月3日,南宁学院“仫佬文化新探”三下乡团队走进广西河池罗城石围古村,通过手作仫佬族草扇、参与草龙舞民俗活动,深度探访石围仫佬族博物馆,在草编技艺与活态民俗中解码山地民族的文化基因。

草丝成扇:指尖缠绕的千年乡

在古村非遗传习所,仫佬族草扇传承人奶奶正将芭芒草茎劈成细条,“仫佬人自古在石山缝隙种芭芒,草扇既是纳凉工具,也是‘依饭节’祭祀时的祈福器物。”老人指尖翻飞,草条在竹制模具上绕出“卍”字纹,“这是祖辈传下的‘五谷纹’,寓意稻穗环环相扣。”团队成员林悦尝试编织时发现,草扇需经选草、晾晒、软化等12道工序,扇面中央的红绳结暗藏“三股编”古法——对应仫佬族“天、地、人”三才观念。还说其造型结构寓意:四面来风,八面来财。传习所陈列的民国草扇上,还保留着用植物汁液绘制的稻花图案,“过去仫佬山民下田必带草扇,扇面图案就是田间记事簿。”的讲解让队员们触摸到农耕文明的细腻肌理。

草龙腾跃:稻浪里的祈福密码

暮色中的古村广场,团队成员村民拿起草扎制的草龙“龙身扎9节,对应仫佬族‘九九归一’的宇宙观。”学生团队手持扎了饱满的稻穗草龙,明清时仫佬人遇旱情,会舞草龙绕行稻田,龙首稻穗指向哪块田,哪块田就预示丰收。”当队员举起龙头随鼓点腾跃时,发现舞步暗藏“田埂阵”——左三跳象征犁地,右两摆模拟插秧,整套动作实则是稻作流程的艺术化再现。据《罗城仫佬族志》记载,草龙舞中的“拜谷神”环节,至今保留着向土地神敬献新米的古礼,展现着“以农为本”的民族生存智慧。

博物馆里的时光褶皱

石围仫佬族博物馆的玻璃展柜中,一组宋代石制农具让队员驻足。“这是仫佬先民开垦石山的‘石杵石臼’,其凿刻纹路与贵州仡佬族农具截然不同。”讲解员指向旁边的族谱拓片,“仫佬族于唐宋时期从湖南迁来,在喀斯特山地发明了‘石缝育稻’技术,馆内这具清代‘石犁’就是物证。”最引人注目的是“族老议事厅”复原场景:一张百年枫木桌旁,陈列着刻有仫佬文的铜铃与账本,“过去族里分田、调解纠纷,都要摇响铜铃召集族老,账本记录着各户‘出工换谷’的互助传统。”在仫佬族服装展区,队员们无不感叹仫佬族人的服装文化栩栩如生无比惊艳。

文化传承的青春转译

活动中,团队发起“仫佬技艺微课堂”,用漫画图解蒲扇编织步骤,教当地儿童用草绳模拟草龙舞步。在古镇议事厅,队员们将收集的老物件故事制作成二维码展板,游客扫码即可收听仫佬族银匠口述史。“我们发现,年轻人对非遗的创新传播很感兴趣。”团队指导老师张伟表示,后续将制作“仫佬草龙数字动画”,让传统民俗通过Z世代的语言“活起来”。临别前,村民将新扎的迷你草龙送给队员,龙身上的谷穗在风中轻颤,仿佛在诉说这个民族与土地千年不变的联结。三下乡不是简单的参观,而是要让年轻人成为文化传承的“纽带”。

(邓佳明,张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