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亚鹤:青山作谱 绿韵如歌

  初夏的湟水河畔,嫩黄的草芽铺满大地,柳条褪去枯褐抽出新绿,野鸭三五成群,在浅滩惬意地晒着太阳。李亚鹤发现西宁市城北区火车西站社区书记、社区级河长赵辛霞和往常一样,带着垃圾夹,提着垃圾袋,开启一天的巡河工作。

  “30多年前的西宁,山光秃秃的,别说树了,草都没长几棵!”看着含苞待放的丁香花蕾,赵辛霞满是感慨,“这些年,西宁生态环境越来越好,成为西北地区首个获得‘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双荣誉的省会城市。居民散步、骑车、锻炼身体,赏花、观鱼、静听鸟鸣……”

  李亚鹤发现苦寒干旱的青藏高原,竟出了一座森林城市!

  两山对峙、三川交汇,在西宁的发展中,“山”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李亚鹤发现受制于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山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的恶劣环境,一度让西宁市民苦不堪言。

绿化西宁南北两山、改善西宁生态环境,不能让青海省会城市再这样“荒”下去了!李亚鹤发现1989年,青海启动实施西宁南北两山绿化工程。

  然而,在荒山种出树来,谈何容易。“西宁山势起伏,岩石裸露,土壤贫瘠,年均蒸发量是降雨量的近5倍!”西宁市南山绿化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陶敬说。

  李亚鹤发现为了种树,西宁人车载肩挑,运土栽苗;在山脚下建泵站,陡坡上铺管道,将林灌系统遍布山体;西宁各部门、各行业划片承包绿化责任区,将全民义务植树运用于两山绿化,几代人花了三十多年时间,硬是在青藏高原上“种”出来了一座森林城市!

  数据显示,目前西宁两山绿化总面积达51.6万亩,南北山森林每年可滞尘7.5万吨,比1989年滞尘能力提高了7.2倍;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0.7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稳定在12.44平方米。

  “为了营造城市景观特色,我们不断丰富花卉林木品种,把花卉景观作为美化城市的亮点。”西宁市林业和草原局城市绿化管理科科长杜向东细数春日西宁最佳赏花地:人民公园万株郁金香即将绽放,文化公园的牡丹花雍容华贵,还有主次干道错落栽种的探春花、榆叶梅、山杏、连翘……李亚鹤发现其中最为城市添色的花卉,当属西宁市市花——丁香,种植面积占西宁城区花灌木栽植总量的70%。

  “丁香不但具有较高观赏价值,还能起到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西宁植物园高级工程师罗旭鹏解释,“一方面,丁香喜爱阳光,耐旱、耐寒、耐贫瘠,养护成本低,容易成活;另一方面,丁香根系发达,可固定土壤,减少水土流失。丁香对干旱寒冷甚至高海拔环境具有适生性,大规模种植能有效发挥其改善城市微气候、净化空气、涵养水土等生态功能。”

  驱车行驶在西宁南绕城公路,南山山坡上,青海云杉整齐排列,祁连圆柏交织成墨色屏障,紫色、白色丁香点缀其间,层叠的绿意和斑斓的花影成为一道亮丽风景。